尽管不少专家最近纷纷出面宽慰市场——地方债仍处可控范围之内,不存在系统性风险,不过,因地方债与房地产早已高度捆绑,市场依然担忧现在的地王能否支撑得起地方政府日益紧绷的资金链条。
按理地方不应有债务风险。按照《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然而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地方对《预算法》有所突破,导致出现地方债“黑洞”。2009年初,中国提出“保八”增长目标,四万亿投资计划随之出台。为拓宽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资金的融资渠道,当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组建投融资平台,最终形成了“谁都说不清”的地方债务。
地方融资平台的恶果,在于将地方赤字扩大化。在以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现行政绩考核体系下,把财政支出建立在财政赤字基础之上,再叠加以极度宽松的信贷投放政策,其必然的结果是地方对信贷资金大规模的低效滥用。
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态度,尽管监管部门在短时间内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2010年甚至把融资平台风险列为银行业三大风险之首,然而,源源不断的资金进入融资平台的速度并没有因此而减缓。
随着融资方式的创新,融资成本节节攀升,融资期限却渐渐缩短。有迹象显示,如果债务不展期,一些地方的危机早就浮出水面了。
今年4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兼首席合伙人张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地方债券多数没有强大的还本付息能力,情况可能变得非常严重。出于对风险的担忧,信永中和已全面停止承接地方债务发行的审计工作。
可惜市场上多的是为追求营业收入而一味迎合客户不当要求的会计师事务所,即便是包括银行在内的债权人,真正看重的似乎也不是贷款项目今后的收益,而是其背后的土地抵押,殊不知土地抵押极有可能是弱不禁风的。
不要说房地产泡沫破灭会给土地抵押带来极大威胁,即便在房地产市场景气背景下,也不一定能够支撑得起一些地方日益紧绷的资金链条。
地王的拍出,虽然从表面看地方获得了天量的土地出让金,但实际上地方获得的净现金流量不一定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多,这里面关键有两点:一是拍卖的土地原本就是融资抵押的,二是拍卖的土地其获得的成本原本就很高。
如果拍卖的土地在政府手中已经很久了,那这块土地原先不可能是闲置不用的,通常早就用于抵押融资了。政府拍卖土地虽然获得了土地出让金,但由于其原先抵押借款的归还,其净现金流量仅为土地出让金与归还借款的差额。如果土地拍卖价格足够高,拍卖所得超过原先抵押融资所得,其净现金流量是正值,反之则可能是负值。
如果拍卖的土地是政府刚刚征收获得,那这块土地的取得成本往往已经很高。地方政府实际所获得的净现金流量也通常没有外界所想象的那么多。
这些年来,由于“征地补偿标准提高10倍”、“同地同价同权”等理论的鼓噪,地方在土地征收上动辄得咎,现在,地方政府也学聪明了,除少数还在傻乎乎地“强拆硬征”,许多已在“花钱买平安”了,这就带来了土地取得成本的大幅飙升。
地王或已难支撑地方日益紧绷的资金链条,现在重要的是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最终转移到中央财政和银行体系,避免最终买单的又是全体国民。